
以中醫的觀點來看,胃腸脹氣是一種常見的現象,這可能與我們的飲食習慣和食物的選擇有關,蔡醫師特別提醒,胃腸脹氣雖然大部分為良性,但其可能引發的症狀如腹痛、易飽、噁心、多量排氣等,都不可忽視。
胃腸脹氣的影響範疇遠遠超過胃腸。當腹部充氣,腹壓上升,可能影響到腰背部,產生腰痠背痛。持續的脹氣壓迫橫膈膜,影響肺部的氣體交換,導致頭頸肩背痠痛,呼吸不暢,甚至出現胸悶、頭暈頭痛、疲勞倦怠、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。女性的卵巢、子宮等也可能受到脹氣的壓迫,導致腹痛,或疝氣、肛門、子宮下墜及一些婦科疾病。蔡醫師也強調,”胃不和,則臥不安”,長期胃腸脹氣可能導致睡眠品質降低。
中醫對於脹氣的觀察與理解,與現代醫學有所不同。
中醫會將腹脹的原因分為消化道內與消化道外,內容物可能包含氣體、血液(如:出血、血瘀)、痰濕水飲(如:腹水、發炎滲出液、腸道分泌物)、食物殘渣(如:食積、便秘)。
並且,專業的中醫師會依照腹脹的部位,如上腹、下腹、全腹、肚臍周圍,進行不同的診斷與治療。
蔡醫師強調,治療胃腸脹氣時,必須區分病灶位置與虛實。不同位置的脹氣,代表著不同的體質與病因。
例如,上腹部的脹氣通常與胃脹氣相關,患者常會提到上腹脹,打嗝或噯氣後會感到緩解。在中醫中,這種症狀被稱為「心下痞」。會選擇使用辛開苦降法來治療,這包括使用具有辛味的藥物以開啟上焦,以及使用苦味的藥物來降低下焦。
如果是下腹部的脹氣,可能需要考慮腸道或骨盆腔器官的問題,可能因為曾經接受手術或反覆骨盆腔發炎而導致腸道沾黏,腸蠕動受阻而產生脹氣。這種情況下,可能會採取益氣升提的治療方法。
而對於全腹部的脹氣,則可能與氣滯有關。長期的壓力、久坐或缺乏運動可能會導致胃腸蠕動減緩。在這種情況下,中醫師會選擇使用疏肝理氣、降氣的藥物進行治療。
總的來說,蔡醫師強調,中醫治療胃腸脹氣是根據脹氣的區域與虛實進行不同的治療,並結合整體的身體狀況,並非單一的對症下藥。這也是中醫的一大特色,注重病因與全身狀態的綜合考慮。